品读“跑码头” 2013-10-23

品读“跑码头”


    码头又称“马头”,《通鉴》史宪诚据《魏传》:“于黎阳筑马头,为渡河之势。”按:“即今之码头。”早先的码头简陋而用途简单:“附岸筑土,植木夹之,以备兵马入船也”。 (据《辞源》“码头”、“马头”条目。〉因许多市镇均依江河而筑,遂在市镇“水岸泊舟处”或“水陆总汇泊舟之地”设置码头。因此“码头”在俗语中又可作为市镇的代名词。

    在水系密布、尤其是江南水乡之地,交通很依赖于水运,因此上海方言称商人穿梭于各市镇之间的商业活动谓之“跑码头”。后来梨园借之称谓以指代艺人在各地的演出,颇有点类似今日的“巡回演出”、“走穴”的意蕴。

    上海在20世纪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文艺的“半壁江山”。这里有最活跃、规范的市场,最开放、包容的舞台,有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因此,精明之士把“跑”上海这个“大码头”视为自己事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前不久去了一趟徽州,由导游领着参观了谢裕大茶艺博物馆。这才知道,原来把毛峰提升到一个中国知名品牌的功臣就是这个始创裕大茶行的谢正安。当初他“登黄山南麓之漕溪,……闻清香之雅气,青壁几寻其源,方于霄岩之隙,喜见红花之茶树”,“然于此,垦殖茶园”,最终改良、创新了毛峰这个品种。值得强调的是,他不但有好手艺,更有大眼光。他不以偏于一隅之功为喜,而雄心勃勃地携着他的新品种闯入上海这个“大码头”,由此一炮打响,并凭借上海滩这个具有强烈发散功能的“大码头”为跳板,逐渐走红神州大地,并享誉全世界。如今徐家汇的“漕溪路”,就是当初为了纪念毛峰的发源之地“漕溪村”而获名的。

    从“跑码头”联想到我院的培训事业。我院的培训班为什么呈现方兴未艾、蒸蒸日上之势头?究其根源,其一,各地培训委托方都是具有深刻历史文化观和开阔视野的有识之士,他们之所以“跑”上海这个“码头”,选中复旦科技园进修学院,正是看到了我院所占有的得天独厚的天时与地利;看到我院能聚集复旦大学乃至上海的地灵人杰。其二,从我院的领导到教职员工,怀有一种身处上海“码头”而取“近水楼台先得月”之态势的自觉意识。这二者的叠加促成了双方的共赢局面。可以预见,将会有更多的“培训船队” “抢滩”上海滩这个“大码头”,而我院也定能让他们满载而归。

 

(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