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自清《背影》说开去 2013-10-23

从朱自清《背影》说开去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为什么父亲一个瞬间的“背影”会令朱自清如此念念不忘呢?

    朱自清的父亲老境颓唐,“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令朱自清觉得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直到朱自清离开家乡北上,在火车站上,面对送行的父亲的体贴与关照,心里还“暗笑他的迂”,甚至怪他多管闲事:“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这时,父亲的一个背影改变了深埋在朱自清心里固有的父亲形象。

    《背影》有这样细腻的描写:朱自清目送着抢着要为自己去买橘子的父亲“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个让朱自清流泪的“背影”,提供了朱自清认识父亲形象的另一种视野,改变了他对父亲习以为常的、单一的“正面”视角,因而使父亲形象更丰富、更立体、更全面。

    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都曾有过朱自清那样的思维定势,也会遇见与令他豁然幵朗一样的“背影”。比方说,你能说领导干部、企业家对他们自己部门和公司的情况不熟悉吗?问题恰恰就在这里。长期处在一种环境氛围之中,有时就会产生思维惯性与惰性。有时候,消解绾束自己的思维定势,就只需一个“背影”。我们现在都在说“创新”,提升综合能力,其实所谓创新,就是从习惯性的思维定势的困境中解放出来。只要你试着换个角度,就能看到一片新天地。角度越多,层面越丰富,情景就越精彩,形象就越丰满;因而也就有更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综合能力”也就更强。

    还有,为什么朱自清平时看不到父亲的这种“背影”?或者对之熟视无睹?这是因为思维定势和熟知的环境氛围相联系。朱自清身处火车站这个父子离别的特定时空,内心体验受到外界新鲜因素的强烈剌激,自我封闭的、潜意识的亲情被“背影”充分地激活。培训现场也是这样一种类似火车站式的特定时空。各种新观念、新思维、新经验构成强大的“剌激源”,它会激活人们潜在的内动力,从而发现属于你的“背影”。

 

(辛之)